BBC認證豬油是健康食材?混合食油等於垃圾油?純正食油一定最好? 各種食油迷思可能正在誤導你,由營養學家為你拆解多數人不知道的真相!
豬油、牛油果油等健康新寵暗藏陷阱?
早前,BBC報導將豬油列為「全球第八健康食物」引發熱議,也令不少人再次投入動物油的懷抱。營養學家Mandy Wong指出:「豬油耐高溫,適合煎炸,且香氣濃郁,深受中式烹飪者喜愛。但其飽和脂肪含量高,過量攝取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,不宜長期食用。」

「至於被視作健康選擇的牛油果油,它雖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維他命E、多酚和胡蘿蔔素等抗氧化劑,但其熱量和脂肪含量與豬油同樣較其他油種高,如長期攝取有機會引致體重上升等問題。」可見再「健康」的油都不是可以任意食用,多吃同樣會使人發胖,大家都不應盲目跟風。
「純正」vs「混合」食油,「混合」必然是劣質?
香港市民普偏傾向選擇純正食油(如花生油、粟米油、橄欖油),對於所有「溝油」都避之則吉。Mandy一針見血地指出:「純正的另一種描述,其實即是單一。」

「長期攝取由單一油種所帶來的營養,根本無法滿足健康所需。以大眾都認為健康的橄欖油為例,雖然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(如Omega-9),但Omega-3和Omega-6含量較低,長期使用可能導致營養及脂肪酸攝取比例不均,對發育中的小孩和孕婦尤其不利。」
要解決營養過於單一,難道要在狹小的廚房擺滿各種食油?那又未必。
Mandy解釋:「混合食油(調和油)若經過精心調配,一樣可以有效解決由單一食油所引致營養攝取失衡的問題,關鍵是食油當中的具體成分。」她舉例說,例如在食油中添加亞麻籽油以提升Omega-3含量,或加入芥花籽油以提供Omega-3和Omega-6,不僅能平衡營養,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,還能提高煙點,適合香港人多種烹飪方式。
不同食油種類對健康影響:
食用油種類 | 特性與健康影響 |
花生油 | 香氣濃郁,適合中式烹飪,但飽和脂肪較高,過量攝取可能導致體重增加。 |
芥花籽油 | 高煙點,適合多種烹飪,含61%單元不飽和脂肪酸,飽和脂肪低,有助降低壞膽固醇。 |
米糠油 | 高煙點,適合高溫烹調如炒、炸的烹調方法,抗炎抗氧化,有助心血管健康。 |
橄欖油 | 適合涼拌、低溫烹調,香味突出,但Omega-3含量低,而且中式菜未必能發揮其風味。 |
牛油果油 | 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,有助心血管健康,抗氧化,但高熱量,價格高,更可能引發過敏。 |
亞麻籽油 | Omega-3含量高 (高達57%),營養豐富,煙點低,適合涼拌或沙律,價格高。 |
豬油 | 耐高溫,適合煎炸,香氣濃郁,但飽和脂肪偏高,含膽固醇,過量攝取可能影響血脂水平。 |
首選成份及營養標示清晰的混合油
來歷不明的「溝油」當然要小心,但成分標示清晰,或有品質認證的混合油,反而是一個安心的選擇。Mandy提醒消費者:「在選擇時要查看標籤,多留意食油的成份,及用於調配的食油種類。另外,若成份含有橄欖油、芥花籽油或亞麻籽油等健康油種就更加好。」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建議,選購食用油應優先選擇低飽和脂肪(少於10%每日熱量)和低反式脂肪(少於1%)的油。所以,Mandy建議,選購食油的時候,最好選擇零反式脂肪、低飽和脂肪、及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油,若食油含有Omega-3就最好。雖然香港的營養標籤通常只列總脂肪、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,但有一些優質調和油會明確標示成分,如單元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,令消費者更容易按照需要選購合適的食油。
例如,根據世衛建議的脂肪酸黃金比例調配的獅球嘜「營萃護心油」,就清楚列出含有五大優質油種,包括米糠油、芥花籽油、橄欖油、亞麻籽油及高油酸葵花籽油。不僅零反式脂肪,同時列明每食用份量含7克單元不飽和脂肪酸,有助降低壞膽固醇比例,保護心血管健康,並預防與飲食相關的慢性疾病。
另外,「營萃護心油」亦貼心照顧香港人日常煮食的需要,當中加入的米糠油令煙點高達200度,適合高溫煎、炒、炸以及低溫涼拌菜式,一支食油滿足多種烹飪需求,騰出更多廚房空間。這些詳細的成分資訊,絕對有助大家選擇更健康的煮食油。

別再盲目抗拒混合油,「油」自己健康需求出發
最後,Mandy強調:「與其盲目追求純正油,不如選擇成分透明、營養均衡的混合油。」只要簡單調整用油習慣,就能輕鬆煮出營養均衡每一餐,為全家健康把關!
(Presented by獅球嘜)